二是深耕细分市场,实现全产业链服务。着手打造形成涵盖水运基地展陈、教育培训、新媒体运营★、定制出版、影视拍摄和活动策划等“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经营格局,从一家以传统经营为主的优质期刊转型为水运文化专业传播机构★。
一是做好信息基础服务。信息服务,信息传播是媒体的基础服务★。如,我们在中国水运网站运行的“水运文化货架”★“摄影图片库”等客户端栏目都将★“服务★”设为垂直栏目★,方便了用户查阅。新增的“壹周水运”“中运夜读★”等栏目,引发了行业极大关注★。其中,《中运夜读》从内容到配音朗读全部实行“开放式”办报★,由行业作者自行完成。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与用户之间实现技术、内容、资源全方位的融通,让更多的用户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来。
三促进行业治理精准化。我们积极参与智慧行业建设与运营★,对接政务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在量化、测评、监测等方面优势,提供舆情监测应对策略服务。如,我们借助“船民问政”栏目,通过“智能+人工”相结合方式,将民众提供的新闻线索、服务需求★、信访投诉等信息智能化派发至相关职能部门受理,及时回应民众诉求、增强政社互动反馈、推进基层良政善治与科学决策。
媒体守正,守的就是思想之正、价值之正、表达之正。守正与创新要并驾齐驱。要通过内容★、形式、表达★、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是推动数据驱动型智库建设。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基于爬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行业数据资源进行抓取、挖掘、整合,助力构建以数据资源为驱动的智库决策支持系统,多让数据“开口说话”★,提升智库成果的信度、效度与实用度,为行业增效“加码★”★,推动行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是5G、区块链★、物联网、VR、高清等新技术给全传媒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质变期★,更是我国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实质上,媒体融合就是一项产业升级,媒介和工作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平台以开放、普惠、共享为特征,而报纸★、手机、平板电脑等渠道则以专业、精准、集成为力量。作为行业报,我们推进平台与渠道融合★,以服务为核心理念,追求传播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专业服务行业 新闻创造价值”★。目前,我们的各类平台已初步完成搭建,接下来要进一步推进平台与渠道的深度融合★,进而推进经营融合和管理融合,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转变★。
当前★,媒体人才制度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尤其存在着人才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创新平台不够充分等问题★,这是制约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健全制度机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们要通过改革,推进人才制度革新、机制融合,坚持从制度机制上拓宽渠道★、改进流程、优化方法,推进人才发展壮大。同时,要依靠制度创新★,重点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激励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推进人才制度机制活起来,在制度机制设计上推进人才制度从★“重点引★”向“重点育★”转变。
一是建立全天候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体系。面对复杂多元★、迅速变化的社会思潮,中国水运报充分发挥媒体智库优势,密切跟踪舆论动态★,为业内单位提供★“智库日报+周报+月报+复盘分析报告”等组合方式的智库专报,供舆论引导和精准施策决策参考。同时★,充当★“灭火员”,提供舆情与公关解决方式★,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水运报不仅承担了交通水运行业“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公益性形象宣传职责,而且还承担了作为企业不断推进自身稳定发展壮大的经营性职责,内部完全按照现代企业运作★,下设五家子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全面实现优劳优得、能上能下的企业制度考核。
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将专业生产与用户生产深度结合的内容生产新路径★。用户生产内容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实现自身生产不可能达到的海量化★、即时性与互动性★,而且可以填补媒体自身所难以企及的鲜活性、原创性与真实性。传统媒体,尤其行业媒体,应当更加具有开放、协同的创新理念★,大力实现★“开门办报”★,积极拓展用户内容生产★,将用户融入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并着力培养用户队伍,实现从“一枝独放”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二是创新综合信息服务。“针对用户关注的话题,我们主动发声★、深度调查解读。民生监督类品牌栏目“瑾姐办事”助力公益服务,发挥媒体社会责任★。开通的“掌上水运★”提供中运课堂、航行安全、航运报告★、船民直通车、阅报、资料获取、图片使用等便捷服务。下一步,要探索打造移动综合服务平台,汇聚行业新闻★、交通出行★、水上旅游等服务★,让用户实现“一机在手,服务全有”。
面对瞬息万变的发展大潮,行业媒体唯有转换新视角、实现深度转型传播好声音。基于此,行业媒体要实现深度融合,就要守正创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优质内容★“出彩”★,技术应用“出新★”★,融合生态“出圈”。当前★,作为交通行业的主流媒体★,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贯彻新思想,确保我们的方向正确;就是要传播新话语,围绕“交通强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等新概念,共同构建、创造★、传播新话语体系;就是要善用新技术★,为将来全行业共同下好交通运输宣传思想工作“一盘棋★”提供支撑。
三是主动设置研究选题,实现从★“新闻资讯★”到★“分析咨询”的转型★。依托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通过《中运智库》主动设置研究选题★,与多家智库机构联合进行重大主题研究,向客户提供调研报告★、舆情研判、对策建议等;完成交通运输政务新媒体季度抽查★、行业单位新媒体平台代运营工作以及行业单位舆情监测与研判等工作★,推进网络空间风清气朗。如在长江航运面临运力过剩、成本增高★、运价下降的形势下,报社开展了“长江一线船员和个体船主生存状态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形成调研报告,引起行业关注。
总之,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我们通过“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智库”多元经营模式积累了大量数据,可开发空间巨大,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探索精准分发★,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3]★。下一步,我们要★“以变应变、以新求新”★,将全过程效益的提升作为融合发展的目标与出口,立足全过程与全要素的优化★,不断延伸新闻舆论阵地,放大内容生产和传播优势,从根本上实现提质增效★,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二是服务行业新媒体建设。我们赋能行业政务宣传和新媒体建设,在中国水运网上开辟★“地方水运频道”★,汇集了全国各省市海量水运信息,为展示地方水运打造了聚合平台★。同时,为行业单位的网站、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政务新媒体提供代运维服务,其中,已开通的“12395”水上搜救微信公众号,将★“问政”作为核心定位,以视频推介、问答★、报料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多种问政渠道★,利用用户生产内容,形成循环良好的政务型生态平台★。
“新闻+政务”是媒体融合业务发展的重要板块★。我们借助数字技术将触角深入行业各类政务资源之中,紧贴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需求,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政务服务,实现媒体与政府互利双赢。
服务是媒体转型的方向。媒体转型要消除痛点★,就看服务有没有做好。新媒体的不断迭代转型,其本质是服务功能的再优化和再提升。
三是提供专业内容服务★。充分发挥内容策采编发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音视频制作以及运维等服务。如,为浙江船级社揭牌成立10周年制作的微电影《远航》展现了高水平的视频制作能力,为长航局策划制作的《小廉剧场》《江小安课堂》等视频产品受到广泛好评。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化广告服务★、文化服务、活动服务★、智库服务、产业服务等服务内容,探索推出行业指数、行业报告、行业榜单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品。
三是打造垂直领域专业服务商。利用中国水运报长期形成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打造专业服务商★。模式探索主要有四类:会展、论坛、会议以及产品产销对接、品牌推广 ★。同时,通过新闻服务推动中心文创产业和智创产业发展,培育孵化新业态。
媒体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而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而一些已改制成为企业的新闻媒体同时具有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特性,其首要任务在于★:深化改革★,增强活力★,面向市场★,改善服务★,壮大实力★。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其在发展中务必做到:★“事业★”与“产业”两兼顾,一面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服务发展,弘扬社会和行业正能量;一面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单纯靠靠新闻做不成新型媒体★,也建不成新型媒体平台★,新闻必须与政务、服务、商务★、紧密结合,才能满足用户需求,新型媒体才有生命力。因此,中央33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这为新型主流媒体运营指明了方向[1]★,也为媒体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做强“新闻+商务★”。“新闻+商务”旨在提升媒体融合发展的造血机能。中国水运报将借助国资项目,灵活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媒体资源的价值变现★,实现事业支持产业★、产业反哺事业。
[2]马正华★.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贡献媒体智慧力量——以南京报业“听语”系列融媒行动为例[J]★.新闻战线]崔灿★.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看媒体融合变革[J].青年记者, 2022(13):68-70★.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传统媒体还面临着内容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能力还不够完善、经营模式亟待转型等深层次问题,因此★,必须把握全媒体发展大势,精准发力★,深度融合,利用“新闻+”推进报社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良好舆论氛围和有力文化条件★,助推加快建设行业话语体系★,汇聚奋进之力,形成★“行业大合唱、合唱大行业★”之势。
一是探索叠加化发展路径★。发挥主流媒体公信力和资源特色优势,借助自身IP★,结合5G、大数据、VR等技术★,打造“优质原创内容+增值服务★”产业链,占领更大的市场★,向电商★、文旅、行业活动、教育等领域延伸,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拓展运营空间。自主研发水运产品销售平台,利用报社办公楼★,搭建★“水运”直播基地。
媒体融合实质上就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新技术助推之下,两微一端、短视频、自媒体传播迅速发展,成长为提高传播效率、传播主流思想的增量。中国水运报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努力激活“存量”的同时,让新媒体中的变量成长为新的“增量”★。
目前,中国水运报新媒体账号已经形成重点化、差异化内容传播格局。报纸杂志的重点水运资讯、深度文章等,第一时间摘编推送;微信公众号重点栏目如《壹周水运》《交通英雄亮绝活》《中运夜读》★,单篇推送与合集推送并行★;重点新闻稿件在多平台同步推送★,尽最大可能实现渠道共享★、平台共用,真正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而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融合力”,融合力的核心在于传播力构建、影响力覆盖、引导力提升、公信力重塑★、创新力突破等。直击媒体融合,亟需统筹和处理好“三大关系★”,发掘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新动能★。
新型行业主流媒体应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融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是方向★,更是目标。打造现代传媒新机体必须着力推动三个★“融合★”。
[1] 杨丽萍,曾祥敏.激活造血机能:媒体生态平台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青年记者★,2022(10):22-25.
一是助力智慧政务发展★。我们要加强政企合作,整合双方的数据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建立健全互联网政企信息共享平台[2],如在“中国水运”移动客户端上开设政务号板块★,大量引进各级政府部门入驻★,打造水运行业规模最大的政务新媒体聚合平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进而形成社会治理强大合力★。
报社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新闻+智库★”融合创新,可在解读公共政策、研判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共情绪等方面发挥优势,实现服务的高附加值。
推荐新闻
02-22
2021
该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当地以畜牧业和农林业为主,很多地方都会设置铁丝网,但并不是猎捕野生动
02-22
2021
中新网河北新闻2月19日电 (崔志平 肖飞)随着春运返程大潮如期而至,务工人员返岗、学生
02-22
2021
报道指出,任何协议都将涉及《精灵宝可梦GO》和其他手机游戏。对于出售的消息,Nianti
02-22
2021
图为国家一级文物、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青花云龙纹天球瓶”。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